成效管理是由外而內的管理,它以顧客心智為戰場,以品牌定位來引領企業經營。傳統管理注重提高活動本身的產出效率,成效管理則從定位入手,注重在顧客認知中的最終成果,提高的是企業經營品牌的績效。特勞特先生曾就此專門提醒中國企業家,企業家須牢記,顧客心智中不存在企業,只有品牌。企業無法將整個組織裝進人們頭腦,只能將代表著企業產品或服務的符號裝入顧客頭腦,這些符號就是品牌。既然大腦是市場競爭的終極戰場,企業獲得成果的起點,就是先描繪出顧客心智地圖,從而確定品牌要占據的位置,再設法達到它。
成效管理是由外而內的管理,它以顧客心智為戰場,以品牌定位來引領企業經營。
企業所有的有形資產好比鋼筋水泥,而定位卻像是地皮和產權。沒有地皮的鋼筋水泥是沒有意義的,品牌只在工商局注冊也毫無成果可言,只有搶占了顧客心智中的定位資源,才是將品牌真正注冊成功。
01 認知之戰
企業經營要獲得成果,第一步是看清現實。在市場競爭中,顧客頭腦里的認知才是最重要的客觀現實,其他一切都在其次。
認知心理學認為,人的心理和行為是受人的認知所支配的。所謂認知,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心理活動,包括感知、記憶、想象、思維等一系列具體過程,簡單說就是信息的加工。就其通俗意義來講,我們常說的認知,是指一個人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。
認知是客觀現實在人頭腦中的反映,它未必與事實相一致。因為人受大腦接受信息的能力和時間限制,不可能擁有對某一事物的全部信息,因而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對的。
要在競爭中獲得顧客的優先選擇,就要學會掌控人們的認知。企業經營的成果,歸根結底就是顧客對你的認知是什么,它決定了企業的生死興衰。
所以,構成商業世界的最底層邏輯,就是里斯和特勞特先生提出的認知法則:
市場不是產品之爭,而是認知之爭。
接受這個理念并不容易。一直以來,人們認為產品是市場競爭的根本,最好的產品終究會贏。支持這個觀念的,是它背后的假設:“事實會檢驗一切”“真相總有大白的一天”。公司也很容易相信,自己的產品優于對手是事實,只需通過廣告和銷售隊伍的宣傳、促銷,就能用事實澄清顧客頭腦里的錯誤觀念。
問題在于,到底什么才是事實?
事實就是顧客頭腦里的認知。認知一旦形成,就很難改變。
企業經營中最大的浪費,就是企圖改變人們的觀念。例如,可口可樂1985年停止傳統配方,代之為新可樂,這被稱為“歷史上最大的營銷失誤”,里斯先生比喻為“像介紹一個新上帝”。
事實上,可口可樂在推出新可樂之前,曾耗資400萬美元,在美國13個城市舉行了有19.1萬人參加的新可樂、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三種飲料的對比測試。結果表明,新可樂的味道不僅好于傳統可口可樂,而且較之于百事可樂,人們也更喜歡它。這讓可口可樂公司非常自信,新可樂上市后市場反應一開始也似乎不錯,在一個月內,70%的美國人試飲了新可樂。
然而,由于新可樂含有更多甜味劑,消費者表示其口味更像百事可樂了,成群的消費者組織起來抵制這一變化,面對大屏幕上新可樂的廣告,噓聲四起,人們甚至高呼“把我的可樂還給我”的口號,還進行游行示威。可口可樂公司進行了緊急的市場調查,一個月前還有53%的消費者聲稱喜歡新可樂,可現在一半以上的人說他們不喜歡新可樂;又過了一個月,認可新可樂的人只剩下不到30%。
遍體鱗傷的可口可樂只好宣布重新提供傳統可樂,并將它命名為“經典可口可樂”(Coca-Cola Classic),同時繼續生產新配方的可樂,稱為“新可樂”(New Coke)。
不過,新可樂幾乎在市場上銷聲匿跡。1990年,可口可樂公司把它重新包裝,以“可樂Ⅱ”的新名字推出,但仍然只占有微不足道的0.1%的市場份額,盡管它的口味最佳。
在顧客的認知面前,更好產品的事實顯得沒有任何力量。在可樂大戰中,連皇冠可樂(Royal Crown)也經過多達100萬次的試驗,證實它的口感確實要好于經典可口可樂(57%∶43%),也好于百事可樂(53%∶47%)。然而,那又怎么樣?
有意思的是,可樂戰爭還有中國版。娃哈哈在1998年6月推出了“中國人自己的可樂”——非常可樂。在此之前,宗慶后曾專門帶著非常可樂、中國產的可口可樂去美國,然后買了美國本土生產的可口可樂,把三種可樂的標簽都撕掉,讓美國專家品嘗,結果專家們分辨不出其中的不同。這令宗慶后極為興奮。
然而,非常可樂上市后就在城市市場遭遇空前冷遇,只能在可口可樂、百事可樂覆蓋不到的農村市場生存。雖然鼎盛期曾達到60億元的年銷售額,但隨著“兩樂”下鄉,非常可樂的市場迅速萎縮,雖然非常可樂在研發時經過成千上萬次測試,是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偏好的。
在市場上,并不存在所謂的真相,最重要的現實是認知。如果經營企業的精髓只用一句最重要的話來表達的話,那就是——成敗取決于認知。
02 品牌是經營單位
傳統管理注重提高活動本身的產出效率,成效管理則從定位入手,注重在顧客認知中的最終成果,提高的是企業經營品牌的績效。
由于競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心智,品牌成為競爭的基本單位。公司是擁有和運營品牌的組織,并不直接面對顧客,品牌才是顧客能夠接觸、記憶和識別的,代表某種特定的產品或服務。特勞特先生曾就此專門提醒中國企業家:“企業家須牢記,顧客心智中不存在企業,只有品牌。企業無法將整個組織裝進人們頭腦,只能將代表著企業產品或服務的符號裝入顧客頭腦,這些符號就是品牌。每個企業,無論你實際的產品經營做得多么好,如果你不能在顧客心智中建立起品牌,你所有的投入就只是成本,而無法轉化為績效。因此也可以說,品牌是企業將成本轉化為績效的轉換器。”
顯然,品牌沒有進入顧客頭腦,就很難有效贏得顧客選擇,企業所有的資源投入和一切努力只能獲得很差的績效,這樣的企業是走不長久的,就像一個植物人,盡管還有心跳、呼吸,但是大腦意識活動喪失,在社會學上與死亡個體無異。
品牌才是企業的績效中心,品牌在心智層面的狀態,最終決定組織的生存狀態。這也決定了,有效的管理應以品牌為經營單位,而非傳統管理那樣一直以企業為經營單位。
這是成效管理對商業底層邏輯認識的一個巨大飛躍,它首次在管理學上明確了企業經營的基本單位:品牌。品牌及其在顧客心智中的定位,就是維持企業生命、實現永續經營的第一動力。
寶潔之所以能締造180年的傳奇,正是它的多品牌策略暗合了這一規律,如飄柔代表“柔順”,海飛絲代表“去屑”,潘婷代表“營養頭發”。這樣做的好處,是不必破壞每個品牌原有的定位,而讓新品牌用一種新的價值來創造新顧客、新需求或新市場。寶潔近年來業績下滑,采取各種自救措施依然難有起色,也是因為它對此還只是蒙昧認識。
實際上,許多企業都因違反了管理應以品牌為經營單位的底層邏輯,造成品牌失去定位,或沒有為新產品推出新品牌建立新定位,致使企業經營越來越舉步維艱,更不乏有些企業管理得很好,在營銷和戰略上也很強大,甚至《追求卓越》《基業長青》《從優秀到卓越》等商業經典中作為標桿的頂尖企業,也仍然難逃厄運,如走向破產的柯達、通用汽車、電路城,被收購的DEC、康柏、諾基亞和摩托羅拉,以及差點遭遇覆滅的IBM和近年來一直在虧損中掙扎的索尼。
同樣危險的是以管理創新著稱的海爾。2017年3月8日,海爾在上海中心發布了其六大家電品牌全球化戰略。這六大品牌除海爾外,有2016年收購的美國GE Appliances,2012年收購的新西蘭斐雪派克(Fisher & Paykel),2011年收購日本三洋冰洗業務而得的AQUA品牌,還有海爾2007年推出的高端家電品牌卡薩帝,以及主打年輕人的統帥。海爾將由單一品牌全球化,走向多品牌全球協同。
表面上看,這是海爾戰略的一個升級,標志著海爾完成了從“世界第一白電品牌”到“世界第一家電品牌集群”的布局。實際
上,這是海爾走向混亂的開始——因為這6個品牌不僅是大肆品牌延伸,而且相互之間產品線重疊嚴重,當這些品牌走到同一個市場時,海爾違背這個商業底層邏輯的情形陡然加劇了。
華為、中興、聯想、美的、海信、小米等也要當心,如果不能有意識地堅決向以品牌為經營單位轉變,那么未來必將迎來如索尼那樣衰敗的命運。
03 搶占心智階梯
既然大腦是市場競爭的終極戰場,企業獲得成果的起點,就是先描繪出顧客心智地圖,從而確定品牌要占據的位置(定位),再設法達到它。這就是成效管理的實質。
那么,在顧客心智地圖里,消費者的認知是怎樣表現的呢?
要直觀地理解人們對產品的認知,根據人腦的記憶規律,最好的辦法是設想人腦里有一組階梯,每個階梯代表一個品類,而階梯的每一層都有一個品牌,一般一個品類的階梯不超過7層。你可以隨便指定一個品類來測試,很少有人會說出7個以上的品牌。
企業參與競爭就是讓你的品牌在心智階梯上占有一席之地。如果消費者暫時對你還不太了解,那也要有足夠理由讓他在需要時迅速對你留下深刻印象,這是品牌生存的終極之道。你可以進入市場,但登不上階梯,那么你在市場上是待不久的。
當然,你在階梯上的位置越高越好。只有位于階梯前兩層的品牌,生存狀態才最好。
問題是,如何才能擺脫其他品牌的混淆,登上選擇的階梯呢?
進入心智階梯有三種基本方法:
(1)搶先占位。這是最有效、最重要的定位方法,具體描述請看第2章。
(2)關聯定位。即與心智中的領導品牌綁到一塊兒,成為顧客的替代選擇。例如,汽車史上著名的普利茅斯(Plymouth)汽車1932年的廣告“看看它們三個”(Look at All Three),看到它,人們會立即想起另外兩個。這一年,整個美國汽車市場下滑43%,而普利茅斯汽車的銷售卻增長了19%,與雪佛蘭、福特一起占有了65%的汽車市場份額。
(3)重新定位競爭對手。這需要攻擊領導者的弱點,并順勢提出你與領導者不同的新主張(本質上是要建立一個新階梯)。這種方法比只是從正面建立自己的差異化,效率要高出一倍。
注意關聯定位是過渡性的策略,你要真正擺脫老大的陰影,必須制造區隔,讓你的品牌擁有獨特價值,能被產生相關需求的消費者優先選購,并且愿意付出相應的價錢。
在現實中,不少品牌沒有明確的定位,也會在消費者頭腦中占據一個階梯位置。例如,你是老牌子,你是區域霸主,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品牌來說,為人們所熟悉。然而,這時品牌在階梯上的地位并不牢靠,一旦有對手實施了正確的戰略,你就會搖搖欲墜。這正是很多品牌“各領風騷三五年”“其興也勃,其亡也忽”的根本原因所在。
消費者的心智階梯是最寶貴、最稀缺的資源。消費者一旦把某個品牌牢固地定了位,你再去搶占同樣的位置就是徒勞的,一個階梯不可能被兩個品牌占有。
一個品牌也不可能長期占有兩個階梯。因為當它騎跨多個品類、焦點分散之后,必然會削弱品牌在階梯上的地位,如果有專家品牌發動激烈攻勢,它終會被趕下臺來。
里斯和特勞特先生說:“階梯是一個很簡單但又很有威力的類比,它有助于你處理市場營銷中碰到的重大問題。在開始實行任何營銷計劃之前,問自己一個問題:在潛在顧客心智中我們處于階梯的第幾層?是在頂層,還是第二層?或者我們可能根本就不在階梯上?然后,很客觀地針對你在階梯的位置確定你的營銷計劃。”
? 上海鑫勵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備案號:滬ICP備17051098號-4 網站地圖 推薦專題
地址:上海市浦東新區浦東南路1085號華申大廈1603室 1202室
免費電話:17717867637 徐經理